“数据驱动”、“绩效驱动”、“精益驱动”…… 如今,不提几个“XX驱动”,仿佛就不配做管理者。高管们开会,言必称“驱动”,翻来覆去。
然而,高喊“驱动”的公司,真的懂其精髓吗?真的做到了吗?
恐怕未必。甚至,说这话的管理者自己,也未必真正理解何为“驱动”。
8月14日,与佛山华雷陈董三小时深谈,从企业发展史到当下管理实践,核心正是“驱动”。在华雷,我看到了真正的绩效驱动、文化驱动、精益驱动和数据驱动如何落地生根。
一、 精益驱动:破解“少量多样”的利润密码
做企业难,做“少量多样”的企业更难。华雷对“少量多样”的定义日益严苛:从“金额*数量<1500元”提升到“<1000元”。数据的压缩,正是管理颗粒度提升的明证。
那么,挑战何在?
量更少、难度更大。
比如,焊接比例提升,焊工需求从“2折弯:1焊工”变为“1:1”。
内卷加剧。
价格降、批量减、成本升。原来200人月做1000万,现在230人月做1000万,利润不降反升。
利润从何而来?靠精益驱动!
比如空间革命:二楼仓库变车间,引入3台全自动打磨机、数十台机械手激光焊。
比如产线优化:7台折弯+7个焊接岗位串联成线,实现折弯到焊接的连续流。
比如物流升级: 平板物流车改为3层物料车,实现“一个车到底”,物料齐套、下料、成型、焊接高效流转。
精益不仅是硬件,更是思维革命。
二、 文化驱动:激活“人”这个最大资源
人,是企业最大财富,也最难管理。激发人,需要文化驱动。
比如物质保障升级: 100%员工开始享有公积金,践行“追求员工物质和精神幸福”的使命。
比如精神塑造:全员学习稻盛和夫《六项精进》《人生方程式》,每日早读。
比如理念融合:华雷不单纯强调稻盛式的“磨砺人性、工作即幸福”,更推崇胖东来模式,员工既要努力工作,也要享受生活,待遇领先同行30%。
陈董断言:“胖东来是未来企业的思想。”
比如知行合一:主管带头是关键。华雷深信:环境改变行为。车间空气清新,卫生间媲美五星级酒店,干净、明亮、清香。
比如行为之变:员工从“工序没活不愿支援”变为主动跨工序加班,部门间优先协同。
文化落地,带来人的主动性与协作精神。
三、 数据驱动:效益的真正引擎
陈董直言:“现场效率和人员状态已近极限,未来效益靠数据。数据是华雷的核心资产。”
比如库存管控:月库龄分析,超1月物料须“断舍离”,尤其辅料,严控在1月使用期内。
比如资金效率:成品额+半成品+材料费合计总额由去年等于14天销售额,降到今年等于10天的销售额,显著降低资金占用与风险。
比如废料比管理:废料比(实际售出/理论废料)差值超5%即预警,防止铝、不锈钢、铁板混杂,监控现场管理精度。
还有,一切用数据说话,全流程信息化管理,系统管控,绩效也全部数据衡量
员工:全工序工时定额,计件制,工费透明,日清日结。
组长:组长=计件十所管工人计件工资的10%。
工程设计:按图纸/项目计件。
品质:计件 + 浮动绩效(核心指标:检出率 = 客户投诉数 / 检验错误数)。
管理层:工资40%与月度绩效挂钩。
年终奖金:年度利润先支付股东3.6%基准回报,剩余利润股东与员工五五分成(需预留流动资金、备用金)。
总结一下,听完华雷的改变,你收获了什么?
外行看表象,热闹喧嚣;内行看数据,洞悉本质。
我觉得,所有具体的方法,文化驱动怎么做,数据驱动怎么做,都不重要,它不一定适合你的企业。
重要的是,你一定要清晰准确明白地理解这个概念,并从自己庞杂的业务中,剥离出真正的驱动力,然后真正围绕它,让它驱动企业前进。
不要嘴上说着“文化驱动”,却自己懈怠偷懒,不思考。
不要嘴上说着“精益驱动”,却只盯结果,不去改善现场。
不要嘴上说着“数据驱动”,却不看数据,只看直觉。
祝,你找到自己企业真正的驱动力。
- END -